首先,国家教育法规没有规定学生穿戴、发型标准,包括校服也不是强制的。其次,各地各校有些校规有所规定,只要不冲突法律,是允许此类规定,如重大活动着校服等。这也是惯例和默契,多数家长学生可接受。但校方不可有过激的强制行动,如强剪发等。最后,提倡学生简朴大方,不影响学习和他人学习,家长也应该正确引导子女。小朋友们也爱美,谁都希望自己干净漂亮,只要条件许可,穿戴的好一些当然是令人高兴的。但是有些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打扮,把自己打扮成大人模样,看上去挺别扭。其实,打扮自己的方式可多了,关键是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,给人朴素自然、美观大方的感觉最好。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,在穿戴打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:一、不要穿紧身衣裤。紧身衣裤大多是有弹性的化纤织品,摩擦身体容易引起皮肤过敏,并阻碍身体热量的散发,容易生病。二、不要戴有色眼镜。戴有色眼镜不仅影响眼球的调节功能,对视力有害,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。三、不要穿高跟鞋。穿高跟鞋走路时身体重心前移,容易使踝关节受伤;运动时没有缓冲余地,很容易损伤肌腱和骨骼。四、不要烫发、涂口红、染指甲。烫发会损伤头部皮肤和发质,使头发变黄变脆;口红和指甲油都有轻微毒性,容易吃进肚里,对健康不利。学生着装不要追求高档时髦,但要庄重整洁不邋遢。整齐、不褶皱,干净清洁,勤换洗,完好无破损。大学生服饰的造型款式、色彩、质地要有个性,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,还要符合自己的体型、肤色、气质,搭配地好,能彰显个人的性格。年轻人穿得鲜艳活泼一些并不过分,与时髦高档不是一回事,相反要避免老气横秋,不伦不类,展现青春的活力,这是年轻人着装的基本原则,也是大学生服饰穿戴的基本要求。古人云:腹有诗书气自华。一个人的气质,决定于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水平,大学生是同龄人中这方面的佼佼者,其气质美一定要体现出来,服饰文明要为精神文明服务,两者必须统一。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生,服饰原则要求文明大方,符合社会的传统道德精华与常规,符合自己的年龄、身份、气质和社会角色定位。具体讲就是忌穿着过露、过透、过短、过紧的服装,也不宜追求式样的怪异。社会上有的女性奉行“脸不漂亮露胸,胸不漂亮露肩,肩不漂亮露腿”的信条,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服饰礼仪的要求,也不符合校园文明的规范,有悖于文雅原则。每到暑假前后,有少数住校或走读的大学生,愿意将一些“瘦、露、透、短、乱”的服装穿在身上,自以为时髦前卫,男生给人以松垮颓废的感觉,女生平添了风尘感,为人侧目,是一种校园衣着的误区,希望有这样误解的同学引起充分注意。如何选择适当的服饰,这里有一个客观的检测标准,称作TPO原则。T代表时间(Time)、P代表地点(Place)、O代表目的(Objective),这个标准的含义是,要求人们在服装穿着、饰品佩戴等方面,都必须遵循具体时间、地点和目的的要求,不能想当然式的自以为是。TPO原则标准中的时间,有早晚、四季和时代潮流的概念。讲究点说,西方在时间概念统帅下的着装礼仪划分很细致,譬如男士白天不能穿夜礼服,夜晚不能穿晨礼服。在服装的颜色方面,区分春装、夏装、秋装和冬装。春秋宜穿中浅色调的衣服,冬季服装的颜色以偏深色为宜,夏季选丝棉织物,色调淡雅。初看这样的要求好似繁琐,需建立在很高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准之上。实际上我们在不自觉地执行着这样的规范和规律,已经习惯成自然了。为避免意外的尴尬,还是将这些规律在服饰礼仪方面固定下来比较好。所谓时代潮流,就是说服饰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流和节奏,不可太标新立异,大幅超前,也不宜过于滞后,款式老迈陈旧,尽可能行走在服装发展的时代主流和节奏上。TPO原则中,P代表的地点,是指服饰穿戴者将要出现的时空环境,一般来说有公务、社交和休闲三种场合,根据场合环境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穿着打扮。大学生的“公务”、“社交”场合可以合并考虑,主要以学习场所为代表,可以简单区别为公开场合和休闲场合。公开场合的着装要庄重、大方、相对比较传统,比如制服(校服),运动式服装、便装,女同学可以着套裙,连衣裙等。社会上允许女性在公开场合遵循“以少为佳”原则,佩带少量饰品,大学校园里则应“以无为佳”。大学生的休闲时段服饰要求最为宽松,只要方便、舒适、自然得体即可。不过,求学期间的大学生,没有什么严格的休闲时间和场所,即使在宿舍,也是身处公共场合,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休闲,不能视为在家里那样的全面放松,加上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简朴,自己有限的一些衣物也不会截然区分哪是休闲装,哪是公务装,哪是正装,哪是便装,大体上形式都差不多的。像牛仔装、运动装,在教室、在宿舍、在街上、在郊游时都可以穿着的,没有什么不妥,没有什么不合适,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本身应当是宽松的,干净、整洁、不花哨、得体就行。 “O”代表目的,原来的含义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穿着打扮着意给别人留下的印象。这是一种纯粹的社交目的。我们同学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,长期生活在一个学习集体当中,每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从多渠道综合构成的,服饰方面正常得体,有助于给同学老师留下好的印象,假若刻意追求奇装异服,以装扮“另类”形象为能事,别的方面原本给别人留下的好印象,也会因此大为逊色的。关于学生穿戴校服的意义 第一,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分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,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,如荣誉感、遵纪守法、文明礼貌。这些方面校服都可以对学生起到内在约束的作用,一种象征的作用,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。有利于杜绝学生的奇装异服,也容易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。 第二,校服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。社会上现在的家庭收入状况悬殊,服饰方面攀比现象比较盛行。一个学校的学生穿统一的服装,可以给同学相互之间平等的感觉,容易形成一种合作、团结、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。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,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盛行。 第三,校服可以减轻家长对学生服装上的投入。现在社会没有专门为中、小学生制作服装很得体的服装,特别像我们中学生,从15、16岁到17、18岁这个年龄段,在市场上就买不到合适的服装,而根据他们的身材、他们的需求,作为商业行为很少有人来关注这个群体。家长单独到服装市场选购,有名牌意识的学生就会对家长提出不符合学生身份的奢侈要求,学生之间的攀比,会加大一些家境尚不富裕的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。一些没有经验的家长,还可能被遭遇商业欺诈,掏高价买假货。 第四,从推进学校工作来讲,学生统一着装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。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,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、朝气和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,有利于班级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,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。 第五,穿校服对学生有规范行为的功能。统一着装,一种身份特征标识。学生统一穿校服,利于规则意识、规范意识等集体道德意识的培养。 因此,都市里的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服。知名学校对校服都非常重视,都把校服看作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。文革前,受经济发展的制约,没有办法统一校服,各学校都有校徽,爱自己的学校的学生都把校徽作为个人成长的历史见证来保存。爱自己学校的学生,也一定会喜欢自己的校服――无论它的质地如何,仅仅是服装上学校的名称都会让他们喜欢。家长应该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校服着装理念,让孩子从小养成团队意识,集体观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