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爱子心无尽”,“不敢叹风尘”,母亲爱子之心无尽,可幸的是子体会了这颗慈母心《岁暮到家》作者清代蒋士铨,写的是久别的母子团圆相聚的情景,而不只母亲为孩子缝衣的场景;母亲为孩子缝衣的场景只是其中之一。除了这个场景,还能延伸出母亲倚门盼儿儿归的喜悦;母亲做寒衣读写家信的牵挂;见了面母亲嘘寒问暖以及儿子理解母亲的感激之情,颂扬了母爱的深厚与伟大。敬爱里有内疚,惊喜中有感伤。
全诗如下:
爱子心无尽,归家喜及辰。
寒衣针线密,家信墨痕新。
见面怜清瘦,呼儿问苦辛。
低徊愧人子,不敢叹风尘。
下面我们可以逐句解析,看看这诗里到底都写了什么:
“爱子心无尽,归家喜及辰”,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,做母亲的最高兴的事是孩子能及时回来何谓及时?按照诗中的意思是赶在春节前回来。本诗作者蒋士铨(1725—1785),字心馀、苕生、蕖生;号藏园,又号清容居士,晚号定甫,清代戏曲家、文学家。这首诗写于乾隆十一年(1746),蒋士铨师从金德瑛,并且游历抚州、建昌、吉安、赣州、南安、瑞州等地,广结江西名士,学识大长,渐有诗名。这是为了前途和理想而奔波,但是总算在春节这个大日子前赶回来和家人团圆。母与子,一次次别离一次次盼归,他的母亲象所有的母亲一样,也曾倚门盼儿,把远行的儿子归来当做大喜事。黄景仁的“搴帷拜母河梁去,白发愁看泪眼枯”和王冕的“慈母倚门情,游子行路苦”,都是这个意义的不同版本。"可怜天下父母心",做母亲的每天都盼着孩子会来,但春节前尤其急切而焦虑。
这是一句能打动所有母亲感动所有游子远客的佳句,就冲着这一个“喜”字,就能想到平日里母亲盼望和思念孩子的悲凉。
“寒衣针线密,家信墨痕新”,孩子身上穿的衣服针脚密密麻麻,家书里的自己墨痕还象新的一样这一句极易让人想到孟郊的那句“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”,那密密麻麻的针脚里缝进的是母亲深深的爱和温暖;而“家信”使人想到“家书抵万金”,“墨痕新”,一是说不久前写的,书信频繁;二是说珍贵,保存得很好。
蒋士铨的母亲不是一般的母亲,她名叫钟令嘉,字守箴,晚号甘荼老人,著有《柴车倦游集》。她不仅善女红,早年以女工手艺换取衣食之资,维持清贫之家的生活;而且还是个知识女性,给儿子的书信都是自己动手,,不仅感情充沛,而且颇具文采。我们可以节选品读一下《腊日寄铨儿》"北地寒威重,怜伊客里身。音书差慰我,贫贱莫骄人。失路皆由命,安时即报亲。师言当服习,莫负诲谆谆……",还有《送铨儿赴礼闱》“半生常在别离间,又整行衣厚着棉。双眼渐昏针线乱,寸心无著梦魂牵。关河此去风霜远,骨肉何因聚散偏。不用登高望亲舍,泥金须早慰堂前”,如此情深文美的家书,别说蒋士铨珍藏,就是历史都已铭记。
“见面怜清瘦,呼儿问苦辛”,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,呼叫着问我旅途的艰辛这世上有一种瘦叫母亲看你消瘦了,这世上有一种苦叫母亲觉得你受苦了。你能想象出这个场景:一见面母亲就喊着“儿子你又瘦了”,急急地招呼到跟前,问这问那……热闹又温馨。“儿行千里母担忧”,此刻总算是回到了眼前,细观眉眼,明明是长高了,她却偏偏先看出你瘦了;想想你离家在外,明明没什么,她也会觉得你是遭罪吃苦了。这就是母亲,孩子不在她眼皮底下,她就不放心。
“低徊愧人子,不敢叹风尘”,母亲啊,儿子已经愧对与您了,怎么再忍心诉说漂泊在外的艰辛劳顿彼时的蒋士铨,一不能承欢膝前尽孝;二无功名光耀门楣,所以觉得愧对母亲;更不敢说这一路上的艰辛劳顿。其实,风尘岂止是这一路上的风尘?他追随黄师,“船窗署斋,一灯侍侧,凡修己待人之道。诗古文词所以及于古,孜孜诲迪,未尝少倦”,又四处游历增长见识,苦是一定的了。可是,亲人间因为怕对方担心向来都是"报喜不报忧",说的就是这种情形。
蒋士铨的心里格外会复杂一些:根据他在《鸣机夜课图记》中的记载,幼时因为家里贫困,自四岁起,母亲就断竹成丝,折弯成各种笔划形状,排成字教他;寒冷的冬夜里,母亲用棉被裹住下半身,让他坐在胸前,母子俩依偎着取暖读书;母亲纺织的时候,把书放在膝上,让他坐在膝下,一边纺线一边教他读书,手口齐动……母亲这样,还不是为了将来孩子有出息,改变命运?苦亦不能说,累亦不能说,再难也要忍下去。
这里面有母亲的关心,也有儿子的愧疚和志向:那就是希望总有一天,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辉”!
结语母亲对儿子千种关怀万般牵挂,儿子对母亲理解和心疼,《岁暮到家》,除了写出母亲为孩子缝制寒衣的场景,还描绘出了读写家信,母亲对远方归来的儿子问寒问暖,儿子心里愧疚和感激的心情,歌颂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。母子相见,世上最感人的温情场面。
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,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,十分感谢您的阅读!不足之处欢迎指正!谢谢!
(图片来自网络,如侵权联系删除)